“我的文化层次相对低,过去养鸡、养猪采用土办法,既不科学,经济效益又低,自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温暖工程培训后,我搞起旅游服务,月收入达到千元以上……”4月29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实施温暖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展览”上,云南少数民族妇女郭祖琴满怀感激地说。
199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教社理事长的孙起孟,响应中共中央希望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协助党和政府研究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安置就业问题的号召,从中华职业教育社一直致力于研究、推行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指导的实际情况出发,倡导、部署并实施了大型公益项目——温暖工程。工程实施以来,一直坚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不少像郭祖琴这样的农民摆脱贫困。该社总干事陈广庆介绍,仅仅在三年内,温暖工程的“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已在上海、重庆等22个省市区273个县培训学员34.3万人,帮助32.8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惠及农民130余万人,实现了“使受助农民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福建省宁化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何正彬不禁感慨:“我县通过实施‘双百’项目,有2500个农民家庭、10000多农业人口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技术扶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中华职教社实施的温暖工程带给他们的温暖,产生了‘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波及效应。”
以人为本,产生就业工作的“聚变效应”
实施温暖工程“双百计划”项目的各县,多数是贫困、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需要快速发展,农民需要改变生活。何正彬表示温暖工程不仅使广大受训农民学到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同时还掌握了实用农业技术和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成为种养能手,深受农民欢迎。福建清流县学员反映说,过去闲暇时间都在打纸牌、搓麻将中消磨,真是浪费光阴,现在参加这种公益性培训思想才开了窍,原来增收致富的渠道那么多。
黑龙江省中华职教社主任孙万良介绍,该省桦南县举办美容美发培训班,200名学员都是农村青年,大多数都因贫困没能升学,通过培训后就业,月收入可达到1500元左右。汤原县汤旺乡曙光村宋雅丽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十分困难,经过培训安排在当地服装厂就业,月收入1200元,孩子上学不用愁了。“温暖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它产生的聚变效应,使我区每年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保持在1万人以上,就业稳定率超过90%。”重庆市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如是说。
十多年来,温暖工程始终坚持“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宗旨,以扶助困难群体为己任,通过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两种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开辟了协助政府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实现社会公平新途径,充分体现植根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
截至2007年底,温暖工程已累计有460多万人(次)受益其中,180多万人实现就业,资助贫困学生近30万人。仅黑龙江一省,参与温暖工程的农民就业近20万人,就业率达80%,其中“双百计划”就业率达到了96.2%。
边境地区的同江市副市长白淑华很有感触地评价:“温暖工程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惠民工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利民工程,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民心工程。”
务求实效,产生产业升级的“裂变效应”
重庆市江津区结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温暖工程的培训内容。1999年起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训;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外迁移民培训;2001年组织涉外劳务输出培训;2002年起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近年来,结合农村经济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又开办了驾驶技术、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和农业中介服务等培训,切实满足群众所需,使产业升级裂变效应在温暖工程推进中不断显现,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厌其小,务求其实”是温暖工程始终坚持的宗旨,如何根据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农民实际在有效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陕西省丹凤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充分了解当地县情,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在实施项目培训前,安排专门人员分赴全县21个乡镇,对各地土地资源、气候特点、作物分布以及富余劳动力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提出要紧紧围绕“畜、药、果、劳”四个字设置培训专业。由于专业设置依托县情实际,深受农民朋友喜爱,农民参训积极性很高。
黑龙江省在温暖工程农民培训中,根据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开办了以科学种田增产增收,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内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适应市场需要,产销联动,改变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学会经营的市场营销培训;以适应企业需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什么补什么的务工技能培训;以农村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由于培训内容不同,培训对象也有所区别,他们还采用了季节性培训、示范性培训、订单培训、顶岗培训、专项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
孙万良说:“温暖工程开展的农民培训,丰富了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温暖工程从社会团体的角度参与了这个中国最宏大的教育事业,为实现教育的平民化和普及化提供了途径和思路。”
矢志不渝,产生辐射广泛的“质变效应”
重庆市江津区的温暖工程,以政府买单、社会援助、职校出力的方式,免费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并不断拓展温暖工程的内涵,由单一的技术培训、转移培训逐步发展为技术推广、促进地方发展、加强地区之间合作培训和帮扶,产生了辐射质变效应。如在四川、贵州和重庆的一些贫困地区联合办学、设立分校,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为更多的农民学员转移就业提供了帮助。
1999年前,江津全区只有2个镇种植花椒,面积不足5万亩。在温暖工程项目学校江南职业学校开展“花椒技术员”培训后,学员们回乡当起二传手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产生了连锁推动效应,当年新增花椒种植面积5.5万亩。2007年,江津“九叶青”花椒已发展到80余万亩,成为江津区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投产面积达50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以上,受益农民80万人。
重庆郭氏富侨足浴保健公司老总郭家富兄弟三人,通过温暖工程企业业主培训后,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运用到公司管理中,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等国相继开办400余家连锁店,解决就业人员5万人,成为中国足浴行业的领头雁。
湖南江永县温暖工程项目的成功运作为外商到该县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该县引进外商2家,投资总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逐步解决了该县数千名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的就业问题,为该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漠河县政协副主席范佑军在实施温暖工程时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县100多人的女子军乐团全部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他们学会管乐技术后,还多次到北京参加演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项目的实施开辟了非政府组织在构建社会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的新途径,开辟了协助政府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实现社会公平的新途径,充分体现植根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
西藏攀德达杰职业技术福利学校受温暖工程资助,三年培养孤儿轻度残疾及家庭特困青少年160人,这些孩子通过学习掌握了唐卡绘画、金属雕刻、金属造像、刺绣编织等西藏传统手工艺技能。该校校长张莉在参加“实施温暖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展览”时,当场获得澳门一家企业资助的20多万元,眼里含泪说:“温暖工程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中华职教社以服务大局为宗旨,以温暖工程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模式,以动态监管为保障,以强化服务为纽带。我们会矢志不渝,把这一利国利民、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惠民工程做大做强。”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这样理解自己的使命与温暖工程的意义。(杨妤)